English

假日经济为什么持续升温

2000-05-05 来源:生活时报 赵 萍 我有话说

目前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休息的革命,“休息日消费”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。各国政府都尽其所能延长各种假期,以刺激消费需求。

我国自1999年国庆节实行新的放假制度以来,连续三个节日,旅游、餐饮和零售业都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。学界和商家惊呼“假日经济来临了”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外出休闲热潮又在进一步升温。

我国“假日经济”的到来,市场营销功不可没。此外,对我国的假日经济该如何认识?

“假日经济”的实质是居民收入的增长

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制约,其一是收入水平,其二是可供选择的商品,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需求增长的必要条件。

1998年以来,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,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内需。1999年国家又再度加大力度,扩大消费需求,积极拉动占我国最终消费81%的居民消费。

在宏观经济形势好转的前提下,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。据权威统计资料显示,1999年是职工增加工资最多的一年。腰包鼓了,又有时间消费,销售额自然就上去了。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,目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高于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。由此可以看出,“假日经济”是居民收入水平上升,消费倾向提高的表现。

“假日经济”的出现靠宏观政策措施孕育

1998年以来,为了解决需求不足问题,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实施了《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》。《指导意见》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,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入力量,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,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;除了已开展的住房、汽车消费信贷品种,各金融机构在条件具备的地区,可以试行一些新的消费品种,如耐用消费品贷款、教育助学贷款、旅游贷款等;同时要求金融机构为生产厂家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业务,促进信用销售,将借贷消费意识引入个人消费观念。

各种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政策措施的效果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初逐渐显现出来。虽然物价总水平持续回落,尽管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,但是消费总水平的增长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假日经济的坚强后盾。

发展假日经济有些问题值得注意

——社会保障改革需要先行。

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,消费者支出上升的趋势是肯定的,但收入水平难以在短期内有较大提高,同时由于人们在就业、医疗、房改方面的消费预期,人们不敢随意花钱。因此,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预期,社会保障改革必须先行,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,使人们能够放开胆子消费。

——需要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。

很多消费者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,即使对某些旅游胜地向往已久,仍无法达成消费愿望,假期延长在时间上提供了条件,使平时受到压抑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。

当长假期形成惯例、同时这种潜在消费的需求释放之后,“假日经济”能否继续保持旺盛的势头,就要看在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时,各种鼓励消费的配套政策措施能否跟得上。比如,降低消费贷款的利率,简化消费信贷的手续,大幅削减购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不合理费用,改革诸如福利分房等阻碍消费的制度等,确保消费需求不但有经济基础,而且容易达成。

——“假日经济”的营销需要创新、服务需要配套。

由于“假日经济”的来临有些超出人们的预料,各种与“假日经济”相关的配套措施尚没有建立起来。“假日经济”也带来了某些新问题,亟需解决。

比如,在旅游方面,交通拥挤,住宿紧张一直是困扰旅游业的老大难问题。由于某些旅行社不注重营销管理,服务质量难以保证,在“假日经济”来临时手忙脚乱,服务质量下降,这也是节日期间游客投诉最多的问题。

又如,近年来,一些大商场的商品销售总额在保持增长的同时,经济效益却在滑坡,商场的利润出现了负增长。如何通过营销创新,提高非假期时间商场的客流量和购买力,成为零售行业面临的新课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